“想做茶生意的人很多,但想真正做个茶人的人很少。”
出生几个月开始就被妈妈背着一起采茶,和茶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邵彩玲,她的这句直言不讳,像是吹开了浮在杯上的那层茶叶,让人看到了茶汤真正的颜色。
对于当下中国茶业面临着继承缺失、浮躁逐利的现状,她默默地扛起了“育人”的担子。
以“德”为本,以茶育人。
她说,“是茶提供了我的生计,给了我名利,但最重要的是教会我做人。只有先做把人做好了,才能做出好茶来。”
01
位于杭州里桐坞村的至善茶楼赶在年前重新装修了一番,来自杭州旅游职业学校的实习生小婕正忙里忙外地张罗着。虽然才来没多久,但明显做事比刚来的时候“老结”了不少,也自信了不少。
对于这个孩子的成长邵彩玲早有预见,像小婕这样来她这里实习,并且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“脱胎换骨”的孩子这几年已多到数不过来。
“你知道吗?虽然我在这里实习没去学校,但是我的成绩反而上升到年级第三。”她睁大明亮的眼睛,伸出三根细长的手指,白净的脸上露出雨季孩子该有的几分自傲。
从一无所知、内向寡言到喜茶懂茶、愿意和人打交道,谈起自己的变化,小婕有点刹不住车,“最大的改变是我变得更加热爱学习了。”
如今,她不再把手机黏在身上,对学习也越发如饥似渴,除了自己的课业,她还学习和茶有关的各种相关知识,还有自己喜欢的外语。
“以前特懒散,想学又觉得累,现在就觉得学不够。”她还特意把她的额头伸过来,“来了这里后我奶茶也戒,你看,痘痘全没了。”
这些孩子本就是高考被分流的一批,学习动能和毅力方面稍落后一些,但在邵彩玲眼里,他们缺少的不是知识的灌输,而是正确的教育方法。
“张少伟这个孩子我发现他在做龙井茶方面有天赋的。”“赵洋以后能多方面发展的。”“黄沣就是个销售的料。”……
每每谈及这些孩子,邵彩玲总是如数家珍。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在她这里找到了学习的目标和原动力,也找到了人生的发展方向,变得自信、有冲劲儿,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。
“这对于没有冲上高考独木桥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!”
那么,是什么方法让这些孩子像变了一个人?邵彩玲说,不是别的,正是她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那一杯茶。
02
说起今年61岁的邵彩玲,是土生土长的龙坞茶镇里桐坞村人,茶界响当当的人物,有着传奇的经历和丰富的人生。她是“全国高级炒茶技师”“西湖龙井茶高级炒茶技师”,也是行业内鲜有的女炒茶师,曾在2018年被推选为中国制茶大师候选人。
2021年,由她研发炒制的清花香型西湖龙井,突破了传统龙井茶略带苦涩味的特点,更符合国外茶友的口味,而获得了第十三届国际名茶金奖。
和其他茶人一样,茶也是刻进邵彩玲的基因里的,只是作为一名女性,她的经历更为艰辛和隐忍。
祖辈都是茶农,出生没几个月,妈妈就背着她去茶园一起采茶;第一次炒茶右手被烫出27个水泡;1996年在有几十万存款的情况下,一夜间全部赔进去还倒贴;为了养家糊口,她春秋采茶卖茶,剩余时间打工挣钱,学管理、学技术、学营销、承包车间,一天只睡3小时;2005年承包了100亩荒山将其开垦种植为西湖龙井茶园……
就在他们觉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,迎来盼头的时候,邵彩玲被查出得了全球仅百例的罕见癌症。
“得这种病的人无一幸免,唯独我活了下来。”她说是茶在冥冥中给她的力量,因为她坚信茶叶是有灵性的。在病中,她放下了生死,却依然放不下茶,到茶园走一走,摸一摸茶树,看一看长势,心里才觉得踏实。
第一次手术成功后,时隔两年又复发。两次手术过后,邵彩玲终于彻底恢复了健康,重现出往日的神采。
“我是个走了又回来的人。”或许,是茶更离不开她。
死过一次的人总是活得比别人更通透。病愈后的她对于茶叶的美好、茶业的传承和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邃的思考。
03
做茶的人有很多,邵彩玲的心境却大不一样。
一片小小的茶叶,历经自然的雨露,吸收了天地的精华,而后又在人的加工制作下通过一道道工序而成,自然是有灵气的。
“正因为有灵气,所以不能背离茶的天然本质,否则茶的灵性就会被泯灭。”
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中,她看到太多的浮躁和虚妄,如为了盈利一味追求高产量,那么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影响品质。“很少有人愿意去深入了解。”
在她眼里,真正的茶人不多。
她指了指窗外若隐若现的茶山,“就算是方圆几公里内,不同山头产出来的茶叶也会有不同的气味和特性。”真正的茶人必须把心沉下来,守住那份寂寞与孤独,全情地忘我投入,才能与茶的那份灵气相通。
邵彩玲气定神闲地呷了口茶,那是她自己潜心研发的九曲玫瑰红茶。杭州本地的著名金奖红茶九曲红梅与新鲜玫瑰花窨制后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玫瑰花赋予了红茶更香甜气息,也剔除了红茶略有的涩味,口感更为润滑。
这不是简单地将两者混合,邵彩玲研制后用了3年时间不断调整、完善、改进,才敢拿到市场上去卖。
“同是一杯茶,品质、口感的不同,价格也大相径庭。卖茶就是卖良心。”
因为生病,十年不出门,不做推广、不做客户维护,却回头客不断,不愁销路。
“一上来就想着要挣钱的人,肯定不长久,也永远挣不到钱。但当你具备了能力,赚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。”这是邵彩玲做茶几十年最深的体会,“做人是做茶的根基。”
这是一个茶人的“道”,也是做人的“德”。
04
到了邵彩玲这个年纪,需要考虑的事情已经不一样了。相比还能做什么茶,她更关心的是这份手艺和文化能不能得到有效地传承。
学茶是一件很苦的事,用“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”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。
普通大众通常关注的是采茶、炒茶,可要知道最辛苦的事儿可都在前面。第一道工序开沟、翻地就需要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,接下去是打坑放苗埋土。有些种类的茶苗还必须要求在阴雨天播种。
“吃不起苦的人是做不了茶的,也一定做不了其他事。”邵彩玲早就领悟到做茶与做人之间许多相通之处。
“急功近利的人也做不了茶。”
种茶也不像种菜,第二年就能看到收成。2005年她和丈夫一起承包了100亩荒山,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,花了3年时间采稳固住了荒山水土,茶园渐渐葱茏起来,第4年起才能陆续开采茶叶。
日晒雨淋、除草施肥、修剪茶枝、与时间赛跑去采茶……但邵彩玲知道,如今愿意留在茶村继续干这些的年轻人已经寥寥无几。
过去几十年,中国快速发展的大环境把年轻人都导入了繁华的大都市,愿意在农村守着茶业的年轻人已寥寥无几。她强调,这不是年轻人的错,这个责任理应由她这一代来背。
05
两年前,因为一份机缘,邵彩玲的公司成为了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的对接单位,她自己也责无旁贷地成为了校外辅导老师,只是她对这群孩子的投入和付出程度是周围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。
学茶就是一个培养孩子吃苦、耐心、毅力和信念的过程。来她这里的孩子,邵彩玲不讲生硬的大道理,也不靠老板的“权力”发威,只是通过言行和做事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。
面对这些从没吃过苦的“宝宝”,邵彩玲一开始也是很迷茫的,不知道该如何开始。她花了很多心思,研究了很久,才发现,要从思维方式上“蹲”下来慢慢地融入这帮孩子中去,才能走到他们的心里。
毕竟是在茶楼,学茶的氛围浓厚,加之龙坞茶镇大环境的熏陶,让这些孩子浮躁的心慢慢地静了下来。
就像成就一杯好茶,优质的种植环境,科学的种植技术、严谨的制作工序、匠心的炒制技术,缺一不可。而对这些孩子的培养,同样离不开最基础的心性打磨和内驱力的塑造。
拿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龙井茶炒制来说,在炒茶前需要4—6小时的摊青工序,使茶鲜叶散发水分和青草气,但是摊青时间需要视天气的不同而灵活掌握。
邵彩玲介绍,天气好的情况下,下午5点左右采下来的茶,摊青4个小时就可以了,这样从晚上9点炒到午夜12点即可完工。
但如果遇到天气下雨,空气潮湿,那么摊青时间就会往后延长2小时,这意味着炒完茶已是后半夜。
假如摊到第二天早上起来再炒,水分就会流失过多,影响茶叶品质。“年轻人坚持几天不是问题,但是40多天的一个春茶季下来,就必须要有很强的意志力,这对现在的年轻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”
“有的孩子会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作息,先小睡一会儿,然后再起来炒。”邵彩玲很欣慰,有些孩子坚持不了选择离开,坚持下来的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炒茶,还有作息统筹、时间观念,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都非常受用。
炒茶考验的是炒茶人的技术和功力,但首要的还是注意力。“只要一分心,手碰上锅壁就会马上起泡”,这是最直接的反馈,更是一种警醒,不管做什么,失去专注力就会处处碰壁,“而且无法为自己找任何借口和理由。”
看似是在学茶,其实学习的是对事物的认知、学习的目标、做事的方法、时间的管理,更重要的是能持之以恒的毅力。
这几年邵彩玲“以茶为法”的教育影响了很多即将踏上社会的年轻人,并且在她的言传身教下,大多数人爱上了茶,并愿意将茶纳入今后的职业规划。
“如果他们今后愿意从事和茶有关的事业自然是好,但不强求。”邵彩铃说,“我只想让我的这杯茶成为孩子们的一条通路,走向人生更远的地方。”
她知道,当他们真正拥有了这份茶人精神,不管选择做什么,都会是对国和家有用的人才。